波斯細密畫( Persian miniature)波斯(1935年改稱伊朗)中世紀藝術的一個重要部分。是在手抄經典或民間傳說、科學等書籍中,和文字相配合的一種小型圖畫。始於《古蘭經》邊飾圖案,14~16世紀為其全盛期。早期畫風受希臘、敘利亞等藝術的影響,色彩美麗,富於裝飾性,至13世紀吸收中國繪畫的一些方法而注意運筆和山水畫程式的運用。主要畫家有比塞特等。13~17世紀流行於波斯文化影響範圍之內的手抄本插圖。保存下來的波斯細密畫都是波斯和印度的寓言、傳說以及帝王、英雄傳記的插圖和封面裝飾,很少涉及宗教內容。
13世紀的波斯細密畫來自不同藝術中心,通稱為塞爾柱畫派。其中《 加林手抄本 》是已知最早的波斯細密畫之一,多採用紅色為底色,人物造型稚拙,動植物造型明顯幾何圖案化 。塞爾柱畫派分巴格達風格、摩蘇爾風格、賴城風格。13世紀下半葉,蒙古人入侵使波斯細密畫受到中國藝術的強烈影響,如山川、河流、人物服裝趨於中國化,塞爾柱畫派轉向新的東方風格。
1258年伊兒汗王朝定都大不里士,成為波斯細密畫新風格的搖籃,與伊斯蘭國家的繪畫在風格上逐漸區別開來,充滿活力的動物形象與富有中國特色的山水風景結合起來,空間感加強,色彩淡雅,線條流暢,有的雲彩和波浪的表現形式採用中國的圖案規範。代表大不里士畫派最高峰的作品是菲爾多西的《列王紀》,人物表情細膩,背景為中國式山水畫,筆法蒼勁,整個畫面氣氛純屬中國風味。另外,14世紀繪製的《宇宙誌》手抄本中的細密畫,仍是典型的賈拉伊爾時期的大不里士畫派作品,東方藝術影響明顯,人物臉型扁圓,身穿蒙古式長袍。
細密畫的創作者也經常將其畫於羊皮紙、書籍封面的象牙板或木板上,多採用石榴皮、核桃殼、木樨草、鉀礬、綠松石和多種礦物粉末顏料,甚至以珍珠、藍寶石磨粉作顏料。在眾所周知的《一千零一夜》 中,很大一部分故事的出處正是源於波斯故事集《赫左兒·艾夫薩乃》。同理,在細密畫中,題材多為人物肖像、圖案或風景,也都有當時的風俗故事。
波斯藝術、伊斯蘭藝術,其表現的形式對於大部分藝術愛好者而言,如果不去刻意地區分,很難理清彼此之間的關係。與此同時,細密畫本身也有不同的地域和功能區分,並不是所有的細密畫都是波斯的,也不都是繪製故事的。比如在細密畫中,有一類作品是不涉及具體形象的。這是由於在伊斯蘭教教義中「不設偶像」的原則——因而細密畫的裝飾性、抽象美被極致地發揮,之後與伊斯蘭宗教藝術相輔相成、相互融合,成為了人類文明的瑰寶。如今我們還能常常在清真寺裡看到這樣的裝飾圖案。